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21:04:28  浏览:870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的通知

水利部


关于印发《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的通知

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现将《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4年9月15日


省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妥善处理省际水事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际水事纠纷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过程中因权益纠纷而引起的行政争端。
  第三条 处理省际水事纠纷,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有利于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由纠纷各方本着互谅互让、团结治水的精神,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公平合理地协商解决。经纠纷各方协商未达成协议的,由水利部或水利部所属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处理。必要时,报国务院裁决。
  处理省际水事纠纷,可运用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
  第四条 处理省际水事纠纷的依据是:
  (一)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二)国务院、水利部有关处理省际水事纠纷的文件;
  (三)流域规划和水功能区划;
  (四)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以及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
  (五)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
  (六)省际边界河流的水利规划和省际边界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七)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人民政府或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达成的省际水事协议。
  前款第(四)项所称省际边界河流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河、界湖(水库)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流、河段、湖泊(水库);所称水利规划包括省际边界河流的水资源规划、防洪规划、规划治导线以及有关的专业或专项规划。
  第五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做到机构、人员和经费落实。

第二章 省际水事纠纷处理机构及职责

  第六条 水利部负责组织、监督、指导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工作,并负责处理国务院交办的省际水事纠纷。
  流域管理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工作。
  第七条 在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中,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拟定省际边界河流水利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以及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并在批准后负责组织或监督执行;
  (二)监督检查省际边界地区的水事活动;
  (三)组织建立省际水事协商制度;
  (四)负责重大省际水事纠纷的上报;
  (五)处理水利部交办的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请处理的省际水事纠纷;
  (六)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裁决、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的执行情况,督促落实纠纷各方达成的省际水事协议。
  第八条 在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和处理工作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边界地区的水事活动,维护边界地区的水事秩序,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
  (二)配合流域管理机构编制省际边界河流水利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以及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并在批准后负责组织执行;
  (三)配合流域管理机构建立省际水事协商制度;
  (四)负责重大省际水事纠纷的上报;
  (五)配合水利部和流域管理机构处理省际水事纠纷;
  (六)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与有关各方协商解决省际水事纠纷;
  (七)负责执行国务院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裁决、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和纠纷各方达成的省际水事协议。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省际边界地区的法制宣传,提高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创造守法、依法办事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 省际水事纠纷的预防

  第十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编制、拟定省际边界河流水利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方案以及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水利规划、水量分配方案、调度方案和调度预案按照有关规定经批准后,由流域管理机构或者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执行。
  省际边界河流水利规划、水量分配方案等应当服从并纳入所在流域的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
  上述工作经费,应当列入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前期工作项目或部门预算项目。
  第十一条 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省际边界河流的水利规划,经过协商确定的省际边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项目,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逐步实施。
  第十二条 省际边界地区的水事活动,不得损害相邻地区的合法权益。
  在已有跨省水量分配方案或者省际分水协议的河流、湖泊(水库)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水量分配方案或者省际分水协议。未经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批准,或者有关各方达成协议,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引水能力,扩大引水量。
  在已划定规划治导线的省际边界河流,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岸工程等,应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不得任意改变河水流向。
  省际边界河流内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水资源论证,并按照审查权限的划分,由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相邻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审查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中的相应内容和工程建设方案进行施工。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必须接受流域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如发现未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的,流域管理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立即停工,听候处理。
  建设项目竣工时,必须经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对工程建设是否符合批准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和工程建设方案进行验收。
  第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建立省际水事协商制度。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组织流域内各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召开省际水事协商会议,及时互通情况,确定需要重点解决的省际水事矛盾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案,协调有关省际边界河流水利规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等的编制与实施,制订落实国务院有关省际水事纠纷裁决、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以及有关各方达成的省际水事协议的具体实施方案。
  流域管理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织有关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召开省际水事协商会议,签订省际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应遵守的水事规约,规范边界地区水事活动,及时化解水事矛盾,预防省际水事纠纷的发生。

第四章 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

  第十四条 省际水事纠纷发生后,纠纷各方的县、市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协商,将调查协商意见报告县、市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并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协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第十五条 省际水事纠纷应当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协商处理:
  (一)纠纷各方县、市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报同级人民政府,由纠纷各方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并分别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协商。
  (二)纠纷各方县、市级人民政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签订协议,并分别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报请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
  (三)纠纷各方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报省级人民政府,由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并报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分别报省级人民政府协商,或报请流域管理机构调处。
  (四)纠纷各方省级人民政府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签订协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纠纷各方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应当就协商中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签字予以确认,并就协商中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及时报请水利部或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处理。其中报请流域管理机构处理的水事纠纷,由流域管理机构组织有关各方协商,协商一致的,签订协议;协商不成的,由流域管理机构提出处理意见。
  (五)纠纷各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流域管理机构提出的处理意见无异议的,应当遵照执行;有异议的,可以报请水利部提出处理意见。必要时,由水利部报请国务院裁决。
  按照前款规定,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协议的,纠纷各方应遵照执行。
  第十六条 国务院交办水利部处理的省际水事纠纷,由水利部组织纠纷各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水利部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国务院裁决。
  第十七条 发生下列重大省际水事纠纷时,纠纷各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水利部、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并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处置:
  (一)由省际水事纠纷引发的较大规模群体事件;
  (二)在省际边界地区发生的以爆炸等方式破坏水利工程设施的事件;
  (三)其它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或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影响的省际水事纠纷。
  第十八条 省际水事纠纷解决前,未经纠纷各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达成协议或者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批准,任何一方不得修建排水、阻水、取水和截(蓄)水工程,不得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
  第十九条 水利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在处理省际水事纠纷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防止事态扩大,并有权采取临时处置措施,有关各方必须服从。

第五章 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条 国务院关于省际水事纠纷裁决、水利部或流域管理机构关于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有关各方必须遵照执行。
  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市、县对落实上述处理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要报水利部或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国务院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裁决和水利部有关省际水事纠纷的处理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二十二条 发生省际水事纠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有关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不执行国务院关于省际水事纠纷的裁决和水利部关于省际水事纠纷处理意见的;
  (二)在省际水事纠纷解决之前,未经各方达成协议或者未经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批准,单方面改变水的现状的;
  (三)组织和支持制造水事纠纷的。
  第二十三条 在省际水事纠纷发生及其处理过程中煽动闹事、结伙斗殴、抢夺或者损害公私财物、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应当及时移送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规定,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安全保卫责任制的暂行规定

山东省青岛市政府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安全保卫责任制的暂行规定
市政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搞好内部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企业、事业、机关、团体字全保卫责任制的暂行规定》
精神,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安全保卫工作的方针是领导负责,依靠群众,预防为主,管理从严,保障安全;基本任务是防火、防盗、防特、防治安灾害事故。

第三条 安全保卫责任制是经济、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发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搞好安全保卫工作,把安全责任制纳入生产、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范围,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实行责、权、利结合,奖优罚劣,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

第四条 加强保卫组织和基层基础工作的建设。健全保卫工作机构,强化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实际情况,设置保卫机构或配备专(兼)职保卫干部。保卫机构的设立、撤销及其领导人员的任免,应征求公安机关的意见。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驻本市的中央、省、市、区、县、乡镇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科研等单位,同时也适用于村办企业和经济联合体。

第二章 责任制度

第六条 安全保卫工作,实行单位领导、单位内部各部门和岗位个人层层负责制,落实责任措施。

第七条 各部门和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由主要领导人负责,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专人分工,定期分析研究本单位的治安形势和问题,提出安全保卫意见和措施,并亲自组织落实;组织排除重大不安全因素,及时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协助公安、政法机关查破各类案件;总结推广安
全保卫责任制的经验,帮助后进部门搞好安全保卫工作。

第八条 各单位内部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本部门的安全保卫工作。要做到对安全保卫工作与生产(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保证本部门的安全。各单位的政工、劳资、行政等部门,还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做好下列工作:
1.对干部、职工、学生进行“四有”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增强国家主人翁思想和社会责任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
2.坚持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使干部职工、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做到不酗酒闹事,不打架斗殴,不赌博,不传看淫秽物品,不收听敌台广播,不违法犯罪,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3.认真及时调解职工群众中的各种纠纷,防止矛盾激化,预防恶性案件发生。
4.切实落实帮教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做好思想教育、挽救转化工作;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做好安置、教育、疏导工作,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九条 从事生产、经营、科研、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负责各自岗位上的安全保卫工作。要结合各自的生产、工作业务,制定安全保卫工作的职责范围,落实措施,确保本工作岗位的安全。

第十条 保卫部门是单位安全保卫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单位安全保卫的日常工作,掌握全面情况,协助单位领导实施监督检查和总结评比。

第十一条 建立门卫、值班制度。门卫、值班人员要忠于职守,看好门户,当班不喝酒,不擅离岗位,发现隐患和险情及时报告处理,发现犯罪分子要奋力捉获。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企事业单位治安联防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好巡逻队伍,与当地社会治安巡逻
力量密切结合,搞好治安联防。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各级专职保卫组织和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委员会、调解委员会、护厂(学校、仓库等)巡逻队和义务消防组织,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专门机构到群众组织、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安全保卫网络。

第十三条 严防经济犯罪活动。各单位在经济往来中要严格按照《经济合同法》的规定签定和履行经济合同,重大经济合同要经工商部门鉴证或司法部门公证。

第三章 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加强要害部门和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水、电、军工、通讯、广播、重要物资仓库、油库、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等,是重点保卫目标,必须严格安全防范制度,明确责任,确保安全。
各单位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配足配齐消防器材和设施,保险柜、安全锁、报警装置等防盗设施以及抢救灾设施等,并经常检查、维修、更换,保持性能良好,保障使用。

第十五条 建立健全枪支弹药安全管理制度。保管、使用枪支弹药的单位,要设立牢固的枪弹保管库,枪弹分存,详细登记,建档立卡,经常核查保管库使用情况,明确专人昼夜看管,实行严格的交接班制度和领取使用手续。

第十六条 易燃、易爆和放射性、剧毒、麻醉物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建立相应的安全制度,严加管理,确保安全。

第十七条 严格消防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消防条例》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对电源、火源、危险品仓库、重要物资仓库、文物仓库等防火的重点部位,要划定禁火区域,配足和管理好各种消防设备器材,经常检查,消除隐患。

第十八条 加强对重要仪器、无线电设备、复印机、录相机和电子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建立健全出入库、保管使用制度,确保安全。

第十九条 对现金、票证、建立严格的部门负责人和保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严格收发、出纳、交接手续,保存现金不得超过规定限额,提取、送交千元以上的现金必须两人,万元以上的必须用机动车辆。商业、粮食、金融等部门长途运送大量现金、票证,必须有武装押运,以确保安全


第二十条 对金银等贵重稀有金属,要有专库、专柜、专人保管,严格保管、领取和使用制度。对贵重文物的出土、保存、使用、展出、销售等,均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确定专人管理,定期核对,保证安全。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机密文件、图纸、资料、档案安全管理制度。按照《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的规定,确定专人负责,严格登记、保管、传递、使用手续,严防失密、泄密和窃密事件的发生。

第二十二条 加强对民用飞机场、港口码头和各类船只的管理,严格执行售票、安全检查、登机、登轮、值更等规章制度,加强对电台、导航仪器和护航武器的管理使用,严防恐怖分子劫机、劫船事件的发生。

第二十三条 对外开放单位要建立外事安全、保密等项安全管理制度。外事、旅游、侨务和有外事接待任务的单位,要按规定加强对外国人、外籍华人、华侨、港澳台胞等来宾的安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的安全。

第二十四条 建立健全公共场所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俱乐部、影剧院、体育场、浴池、宾馆、旅社、招待所、食堂、更衣室等场所,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安全措施,职工宿舍要建立家属委员会,组织群众,加强管理,维护好生活秩序和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条 加强废旧物资回收管理。废旧物资收购部门对废旧金属、器材、机器设备、动力设施等物资,要严格按国家规定收购,堵塞盗卖销脏漏洞。对来源可疑的物资,要予以扣留,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工商部门予以查处。

第二十六条 加强对机动车辆的管理使用。驾驶人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交通肇事。装卸货物或车上载有货物,要有专人看管,确保安全。

第四章 奖惩制度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要制定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总结评比制度,采取自查、互查和抽查、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行安全保卫责任制的情况,安全组织、制度、措施的落实情况,干部、职工履行安全职责、遵守安全制度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每年进行一至两次总结评比。对在
实行安全保卫责任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予以奖励:
1、认真贯彻本规定,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治安秩序良好,成绩显著的单位,可评为安全保卫先进单位,由人民政府授权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和奖励。事迹特别突出的,可予重奖。
2、认真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防范措施,堵塞漏洞,预防了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成绩显著的车间(科室)、工段(班组)等,由单位或主管部门给予集体荣誉奖或物质奖。
3、在执行安全保卫责任制中,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安全保卫工作成绩突出的干部、职工,由单位或主管部门给予表扬、奖励或记功。
4、协助公安政法机关侦破案件,提供线索,捕捉犯罪分子的,以及预防重大灾害事故,使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免受损失的个人,由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所在单位给予表扬、记功、晋级和物质奖励。

第二十八条 凡属下列情况的给予处罚:
1、不认真贯彻本规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保卫措施不落实,职工犯罪情况突出,治安秩序混乱,事故、案件不断发生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对主管领导人、直接责任者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2、对不服从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不负责任、不及时整改不安全因素或因违章办事、失职而发生案件或造成治安灾害事故的,要追究责任人及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
3、对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以致发生重大案件、重大灾害、设备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单位和部门,由人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以行政或经济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对发生重大案件、事故隐瞒不报的要加重处罚。破案追回的物品没收上缴国库。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和实施本规定的具体细则,做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奖惩兑现。
 第三十条 本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政府的公安部门监督实施。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市政府颁发的《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安全保卫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1986年7月4日

民政部关于做好行政诉讼法实施准备工作的意见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做好行政诉讼法实施准备工作的意见
民政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将于今年十月一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 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改
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廉政建设,以及进一步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的方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通知》(国发[1990]2号),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对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 鞣矫娴淖急腹ぷ鳌O志兔裾棵殴岢故┬行姓咚戏ǖ淖急腹ぷ鳎岢鋈缦乱饧? 一、认真组织民政干部学习行政诉讼法,提高对实施行政诉讼法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的自觉性。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将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司法监督,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将成为普通的事情。民政部门是以管理社会
行政事务为主要职能的行政管理部门,与广大人民群众有着广泛联系,有些工作做得不好也容易侵犯群众的合法权益,因此必须组织干部学好行政诉讼法,使广大民政干部掌握行政诉讼法的具体内容,克服与行政诉讼制度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行政诉讼法施行
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政法规,使民政工作的行政管理活动和管理手段有法可依。
行政诉讼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行政行为要有法可依,行政管理活动和行政管理手段要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政立法工作有了较大进展,民政工作的主要业务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是,立法工作还存在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民政部正本着从基层工作实际出
发,有计划地加快民政立法步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政法规。各地民政厅(局)要加强法制建设,协助立法机关不断完善有关地方法规。
为了保证地方性民政法规、规章不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各地民政厅(局)要协助当地人民政府清理有关的地方性民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已经过时的或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同时,要严格执行规章备案制度,做好规章备案工作。
三、加强执法检查监督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目的,是要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行政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对有法可依的民政行政行为,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对暂时没有法规规范的民政业务,要严格遵守职责范围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要尽快理顺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权限,避免执法上的重复交叉或扯皮现象。地方人民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赋予民政部门行使民政工作以外的行政执法权力,要有法定的授权和委托或明文规定。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切实支持和保护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纠正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
为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检查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民政法规的贯彻实施。检查的重点是列入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民政行政行为,尤其要注意有关限制人身自由、实施各种处罚的民政行政行为。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收容遣送工作、殡葬管理、婚姻登记管理等几项容易引起诉讼的民政行政行为,必须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以避免或减少诉讼。
收容遣送工作:在国务院没有新的规定之前,严格按照一九八二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送遣办法》管理,禁止越权处罚、滥施处罚等违法行政行为。地方政府明令规定的任务必须有法律依据或当地人民政府的法定授权和委托。
殡葬管理:严格按照一九八五年《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办事,不得施行规定以外的违法行政行为。对当事人进行《国务院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以外的处罚,必须经由地方人民政府发布规章明确作出补充规定。
婚姻登记管理:要坚决执行《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对于容易引起行政诉讼的结婚年龄问题,应按《婚姻法》办事,在双方符合法定婚龄经晚婚动员后仍坚持结婚的,应准予登记。反对结婚登记中乱收费。
其他各类民政行政行为,容易引起行政纠纷的,也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应诉的对策。
四、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对法制工作的领导有所加强,法制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也在不断充实,但总的说来基础比较薄弱。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民政法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十分繁重,法制机构和人员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相比还很不适应。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工作的领导
,把法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地贯彻落实以上准备工作的情况和问题,于八月底前书面告部政策法规司。



1990年5月21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