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管理司、海关总署监管一司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加工装配出口征免工商统一税管理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2:41:23  浏览:90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管理司、海关总署监管一司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加工装配出口征免工商统一税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管理司 海关


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管理司、海关总署监管一司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加工装配出口征免工商统一税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局涉外税务管理司 海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直接出口而售给另一承接进料加工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再加工、装配后出口(以下统称间接出口)的有关征免工商统一税问题,国家税务局商海关总署同意以国税发〔1992〕146号文下发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加工装配出口征免工商
统一税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了加强对间接出口的税收管理,现就各地执行上述通知遇到的问题,明确如下:
一、《通知》第三条中规定“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免征生产环节工商统一税手续”,具体做法是:生产间接出口产品的外商投资企业除提供“出口报关单”、供货合同等有关资料外,还应填报《外商投资企业间接出口产品免征工商统一税申报表》(表格式样附后,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
补充修订),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后,免征生产环节的工商统一税。“申报表”一式四份,两地企业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各一份。
二、为了加强税收管理,做好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对间接出口产品免税应建立业务联系制度。《税务局间接出口产品免税业务联系通知单》(格式附后),由间接出口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填制后,连同《外商投资企业间接出口产品免征工商统一税申报表》及时移送给
再加工、装配出口企业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再加工、装配企业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依据上述文件对再加工、装配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三、国税发(1992)146号通知第五条中的“补缴原免征进口料件的关税和工商统一税”,是指应向海关补缴转为内销的原生产间接出口产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免征的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四、鉴于间接出口税收问题,政策性强,管理难度比较大,请各地税务机关与当地海关密切协作,加强管理,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附件一:税务局间接出口产品免税业务联系通知单
编号:
税务局:
公司生产的产品 销售给 公司进
行再加工、装配成品出口,符合间接出口产品免税条件,现将《外商投资企
业间接出口产品免征工商统一税申报表》转交你处,请查收。
主管税务机关(公章)
年 月 日
编号:
税务局间接出口产品免税业务联系通知单
税务局:
公司生产的产品 销售给 公司进
行再加工、装配成品出口,符合间接出口产品免税条件,现将《外商投资企
业间接出口产品免征工商统一税申报表》转交你处,请查收。
主管税务机关(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二:
外商投资企业间接出口产品免征工商统一税申报表
编号:
金额单位:人民币元
-----------------------------------
|企业名称 | |税务登记号码| | 地 址 |
|-----|--------|------|----|------|
|购货方名称| | 地 址 | |主管税务机关|
|-----|--------|-----------|------|
| |原料|计量| | 销 售 收 入 | |
|产品名称 | | |数量|-----------| 发票号码 |
| |来源|单位| |外汇|汇率|折算人民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 话| |结算币种 | | 备 注 |
--|----|---------------|-----|
|主管海关| |原料来源 |
--|----|---------------| |
合同| | | |免税|税款所|注明“国 |
|发货时间|报关单号码|税率| | | |
号码| | | |金额|属时间|产”或“进|
--|----|-----|--|--|---| |
| | | | | |口”即可。|
--|----|-----|--|--|---|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盖章): 填报人(签字或盖章):
-----------------------------------------------------------
|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意见: |
| |
| |
| 主管税务机关(盖章) 审核人: 收到日期: 审核日期: |
-----------------------------------------------------------



1993年5月2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韩联合新闻公报

中国 韩国


中韩联合新闻公报



  一、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邀请,大韩民国总统李明博于2012年1月9日至1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同李明博总统举行会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会见李明博总统。

  二、双方一致认为,中韩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全面快速发展,为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区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双方高度评价2008年中韩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新进展。双方确认,将继续遵循2008年5月、8月两国元首互访时发表的两个共同文件的各项原则,进一步充实面向未来的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台湾问题上,韩方表明了继续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三、双方同意,继续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加强政府、议会和政党之间的交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加强多层次沟通协调,扩大共同利益。

  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两国外交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外长热线、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等方式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沟通。继续保持两国国防部门间的高级别接触和互访。

  四、双方积极评价两国经贸合作平稳快速发展,将共同致力于实现2015年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

  双方一致认为,尽早签署中韩自贸区协定将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符合两国利益。双方同意在韩方完成国内程序后立即启动中韩自贸区谈判。

  双方同意,继续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能源领域互利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绿色增长。进一步增进新兴产业领域合作,分阶段推进产业标准、相互认证、共同研发等领域合作。支持两国有关部门、地方和企业在城市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双方积极评价两国金融互惠合作成果,支持两国金融机构进入对方市场,促进两国金融业发展。双方同意尽快启动中韩社会保险协定磋商。

  双方商定,两国海关部门积极推进关于进出口安全认证机构(AEO)相互认证的磋商,保障贸易安全,简化通关手续。

  五、双方同意加强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合作,及时共享信息,加强救援合作。

  双方同意加强环境保护领域合作,积极探讨应对海洋环境污染与沙尘暴的预防及治理工作。

  六、双方认为,划定两国间的海域界限,对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开展海洋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意继续就海洋划界保持协商。

  双方同意,两国渔业部门强化既有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合作,妥善处理渔业领域相关问题,共同维护渔业秩序,保障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双方同意,积极探讨启动外交、渔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对话协商,促进两国海洋领域合作。

  七、双方同意,共同办好中韩建交二十周年暨“中韩友好交流年”纪念活动,扩大青少年互访交流规模,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与友好感情。

  双方积极评价2010年“中国访问年”取得的成果,同意就2012年“韩国访问年”积极加强合作,进一步扩大人员交流。

  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领事关系和领事合作,尽快商签《互免持外交护照人员签证协定》,简化青少年修学旅行团签证手续。双方就中方在济州设立总领事馆达成一致,同意探讨相互增设领事机构问题。

  八、双方重申,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实现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双方同意共同为此作出努力。双方愿同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尽快创造条件,重启六方会谈。

  中方重申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通过对话协商改善关系,推进和解合作,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双方认为,加强东亚区域合作对实现东亚和平、稳定与发展有重要意义。双方同意,尽早签署中韩日投资协定,为推进中韩日自贸区建设共同作出努力。双方确认,在中韩日合作、10+3、东亚峰会(EAS)、东盟地区论坛(ARF)、亚欧首脑会议(ASEM)、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地区合作机制内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

  中方支持韩方成功举办2012年首尔核安全峰会、丽水世博会、2014年仁川亚运会和2018年平昌冬奥会。

  双方认为,二十国集团(G20)在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双方商定继续加强在G20中的合作。

  双方重申,联合国应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同意在联合国事务中保持密切合作。

  双方同意,就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毒品、海盗、金融欺诈和网络等领域犯罪加强合作。

  九、双方对李明博总统访华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一致认为此访对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明博总统对访华期间受到中方热情友好接待表示感谢。


                                     二0一二年一月十一日于北京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税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税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4号


为推动注册税务师行业规范发展,提高税务师事务所执业风险意识,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税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税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税务师事务所职业风险基金的管理,增强风险意识,完善责任保障机制,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税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取和使用职业风险基金。

税务师事务所分支机构的职业风险基金,由总机构统一提取、使用。

第三条 税务师事务所应当于每个会计年度终了前,以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为基数,按照不低于3%的比例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并设立专门账户核算。

主营业务包括涉税鉴证和涉税服务业务。

第四条 税务师事务所存续期间,应当保证结余的职业风险基金不低于近5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3%。

税务师事务所因赔付造成职业风险基金额度低于近5年主营业务收入总和3%的,应当于本会计年度终了前提取补足职业风险基金。

赔付支出的职业风险基金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列支。

第五条 税务师事务所提取的职业风险基金只能用于下列支出:

(一)因职业责任引起的民事赔偿;

(二)与民事赔偿相关的律师费、诉讼费等法律费用。

本条第一款事项发生后,税务师事务所向相关责任人追偿的部分应当纳入职业风险基金管理。

第六条 税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方式提高抵御职业责任风险的能力。税务师事务所购买职业保险的,实际缴纳的保险费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抵扣保险受益年度的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可抵扣金额=本年度负担的保险费×5。可抵扣金额大于或等于本年度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本年度可以不再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可抵扣金额小于本年度应提取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应当按其差额提取职业风险基金。

税务师事务所以保险费抵扣应提职业风险基金金额的,应当于签订保险合同后1个月之内,将保单(含保险条款)复印件报所在地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备案。

第七条 税务师事务所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的,应当与保险公司签订书面保险合同。保险合同除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外,还应当约定以下事项:

(一)投保范围为事务所的主营业务;

(二)赔偿范围限于因职业责任引起的民事赔偿;

(三)追溯期应当追溯至首次购买保险年度;

(四)累计赔偿限额不得低于已购买职业责任保险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3%。

购买职业责任保险的税务师事务所设有分支机构的,投保范围应包括其分支机构的主营业务。

第八条 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合并的,合并各方应将已提取的职业风险基金并入合并后的事务所。

第九条 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分立的,已提取的职业风险基金应当按照净资产分割比例在分立各方间分割。分立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条 税务师事务所在符合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前提下,经股东会或合伙人决议,可将已计提5年以上结存的职业风险基金超过规定留存额的部分转作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进行分配。

第十一条 税务师事务所清算时,职业风险基金应当纳入清算范围,但不予分配。职业风险基金专门账户保留,移交所在地省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代管。

税务师事务所注销2年后,未发生赔偿的,撤销专门账户,账户中的本金连同利息返还原出资人或合伙人进行分配。

第十二条 税务师事务所存续期间和注销后2年内,除本办法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擅自动用和处置职业风险基金。

第十三条 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税务机关对税务师事务所提取、使用、分配职业风险基金以及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四条 税务师事务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省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公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分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